20041107

傾國傾城的太夫

無意之間,我又發現一個日文裡埋藏著古老漢語的證據。這是我隨便亂逛JR東海的行銷京都網站「そうだ 京都、行こう。」時看見的。網站裡的一個專欄「京都物語」,連載京都在住的各行各業傑出人士的專訪。
這回受訪者的職業是「太夫」。 一開始我反應不過來,不知道「太夫」是在做什麼的;後來想起我和日本朋友們也是在京都喝茶吃菓子閒談時,他們曾向外國人的我扼要地解釋:「太夫」就是藝妓 裡等級身分最高的。對一樣使用漢字的我們來說,明明是女性的職業卻用「太夫」這種含有男性字眼的詞來稱呼,不免有些匪夷所思。
於是我深讀下去。內 文說到目前全日本擁有太夫身分的只有5人,倒是有些令人意外。不知道太夫的身分要如何才能得到(或者被認定)。而這位京都在住的「司太 夫」,原本出身在京都的尋常民家,因為嚮往藝妓而奮力學習日本舞蹈、茶道等技能;中學畢業後便投身藝妓的工作。為了結婚準備洗手不幹時,意外被拔擢培育成 為太夫。
被問到藝妓和太夫有何不同時,司太夫指出事實上兩者的根本起源是不一樣的。藝妓原來是指在民間茶屋或風俗場所裡,擁有文化技藝的一般女 子;而太夫原本的出 身則是公家上層階級的妻女;當時京都動亂甚頻,遭受牽連而失去立身之地的她們為了營生,「下海」披露自己從小習得的各式技能。這也是為什麼太夫的身分地位 較高的原因。司太夫說,一開始太夫的名稱並非「太夫」,而是叫做「傾城」──意指她們失去公家地位而出來賣笑的緣由。
然 而對身處中國文化脈絡的我們來說,「傾城」則擁有不同的意涵──幾乎所有懂中文的人一聽到傾城,馬上都會告訴你它代表絕世絕色的美女,其美貌足以毀滅一 國一城。在日本文化中看到「傾城」這兩字雖然有些意外,我卻因為能夠了解這兩者之間纖細的相違與相似,而感到一種莞爾的愉悅。
事實上,日文裡有許 多襲用古老漢文的單字。「醍醐味」也好,「贔屓」(中文的寫法是「贔屭」)也好,這些日本人習以為常的詞彙,如果反過來問現在的台灣人 或中國人它們的意思是什麼,恐怕沒多少人能答的出來。當我在大阪某一家閃爍著炫彩霓虹與吵雜電子樂的柏青哥店前,看到它的看板店名居然寫著「贔屓」兩字 時,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時空撞擊的恍然快感。這種古老與現代錯置並存的風景,我不知道在日本看過多少遍。
也許我不夠資格做出這樣的評語,但我總是傾 向將台灣欠缺文化的膚淺,歸因於畢竟台灣是個歷史尚短的國家,需要時間來累積文化。甚至一部分的人士處心積慮想 將台灣與中國文化劃清界線的苦心,我也覺得能十分體會。只是現在我有了新的體認:文化不一定要靠創造,很多時候是看人如何去解釋的。與其死命劃清界線,不如思考如何主導文化的詮釋權或許會更有效率。從傾國傾城的太夫身 上,我彷彿看到一些有趣的啟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