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2

夏日下的水上青春

21日晚間富士電視台的節目表,簡直可以下個副標叫做「ウォータボーイズ‧ナイト(Water Boys' Night)」。先是從七點開始播放兩小時的第一屆全國高中男子水上芭蕾競賽;緊接著九點起則是連續劇「Water Boy 2」的最終回兩小時特別版。「ウォーターボーイズ」這個其實頗令人忍俊不禁的和製英語單字,儼然已經成為男子水上芭蕾的代名詞。
自 從2001年矢口史靖推出電影「ウォーターボーイズ」以後,男子水上芭蕾在日本可以興盛到如今的地步,媒體的推波助瀾自然功不可沒;然而我更感興趣並且 佩服的,是矢口導演何以如此狡滑慧黠地發掘出男子水上芭蕾這種文化符號豐富的活動,同時將這些符號把玩得淋漓盡致。其豐富的程度,讓我手癢得想拿它作為畢業論 文的題目──只可惜我現在唸的不是社會學或是媒體批評。
不 過這篇文章畢竟不是論文,所以我也不打算在那些專業詞藻裡著墨下去。我只是在看著全國高中男子水上芭蕾競賽時,無意識地想起甲子園的高中棒球競賽。這兩者 都是高中男生之間的火熱對決,同樣都在炎炎夏日下舉行。甲子園的棒球健兒們連打帶跑,從電視中所映出來臉頰上閃爍的汗水與黏滯的泥土,幾乎可以馬上想像出 那種球場上溢滿緊張感的汗臭味。相對地,游泳池畔的水上男孩們穿著不能再緊的比基尼泳褲,使勁地扭腰擺臀;當他們古銅色的軀體縱身躍入蔚藍色的水池時,汗 水似乎都化為飛濺而出的水花清涼。這真是有趣的對比。
日本文化著實迷戀青春。他們不斷透過各種機制,反覆強調青春有如易逝櫻花般短暫,因而美好。 甲子園棒球如此,男子水上芭蕾亦是如此。當鏡頭照出球場上輸掉 比賽的高中男生們縱橫著滿臉的淚水與鼻涕,一邊掬起球場上的泥土作為高中生涯最後的紀念;或者是池畔得分板上顯示出敗戰的得點時,水上男孩們掩面痛哭,淅 瀝垂下不知是池水汗水或者淚水的晶瑩光芒──你去問每個日本人的感想,大概都會是「啊,青春真好」。青春就是一種可以盡情哀傷的奢侈。
當然就作為 青春代名詞的角度來看,甲子園棒球比賽遠比男子水上芭蕾來得歷史悠久。不過從富士電視台連續兩年拍攝「ウォーターボーイズ」連續劇並且舉辦全國 高中男子水上芭蕾競賽的意氣來看,顯然想把這項運動拱成新一代的青春代名詞──說不定背後就潛藏著要與朝日電視台系的甲子園棒球互別苗頭的意涵。無論如 何,夏日青春謳歌的機制,從此又多了一筆。

P.S. 矢口史靖的最新作品剛在本月份上映。你猜他這次要搞什麼越界?東北鄉下的高中女生組爵士樂團!詳情請由此去。ジャズやるべ~

20040920

破格

在日本的廣告界裡,這種拍攝手法應該不能說是一種趨勢,卻很有潛力成為一種流派:透過非日常的人類肢體動作所帶給觀眾的驚奇視覺,來創造出深刻的宣傳印象。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去年起一炮而紅的Suntory胺基酸飲料「アミノ式」,一系列的真人特技表演馬上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近繼承了這種況味的新廣告,則是SAISON信用卡「永久不滅點數」的CM。陰暗的畫面裡歩出一位看起來舉步維艱的老頭,背後則跟隨一位運動員體格的中年男子。就在觀眾猜不出接下來他們的動作時,鏡頭後退顯示出老人頭上的單槓;中年男子隨即將老人上扶,老人則精神奕奕地開始360度地連續大車輪旋轉。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廣告時,當下不假思索地就認為:要不是電腦特效的好事,不然就是找個好萊塢級的特效化妝師把年輕小夥子變成花甲老頭之類的。這種映像不信任的思考邏輯,其實是生活在數位時代裡的一種悲哀。
然而前幾天無意間轉到NHK的午間節目時,發現他們正在介紹一位表演大車輪旋轉的老爺爺,居然就是那支廣告片中的主角。原來他的名字叫做野末実,住在静岡県,現年68歲。只要想到自己掛在單槓上時連半圈都翻不過去的窘狀,就更加佩服這位68歲老先生驚人的技巧與體力。
說 來巧合,接下來的幾天裡,我陸續在不同的電視節目裡看到了神似的介紹。大阪市一位現年53歲的阿婆,挑戰一般只有年輕男性力士被允許參加的相撲,在所謂「新相撲」 的競賽中奪得銅牌。另一位55歲的小學男老師自從20幾年前起迷上拳擊之後不斷上道場練習,在業餘比賽中與現役的年輕拳擊選手正面較量,打成平手;賽後他 說,五年後正式從學校退休時,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專心參加拳擊比賽了。
我十分羨慕這些長者。我覺得他們現在過著的正是一種「破格」的人生。他們不安於社會一般認定「老人」所可以與不可以的動作,找到一個能夠燃起挑戰慾的目標,然後突破前進。我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對一件事持續挑戰,一方面懷疑自己總是安於現狀。
當 然,這樣的「破格」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簡單嘗試的。比方說你必須能活到那把年紀,還必須沒有染上任何絕症;更別忘了某個程度經濟條件的必要。這麼說來,能 破格其實是一件幸運的事。不過換個角度想,破格不一定都要走這種重勞動的高難度路線。比方說當一個沉迷於口袋怪獸的阿公或是迷戀追逐裴勇俊的阿嬤,在我看 來都有一種破格的獨特魅力。
我想我羨慕的,是這種勇於挑戰的破格精神。在邁入30歲之際的此時,我多麼希望自己未來的40歲、50歲、60歲...任何的一段時刻裡,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破格。

P.S. 順帶一提,「永久不滅點數」廣告旁白的配音人,正是在「トリビアの泉」擔任旁白的中江真司。へぇ~

20040915

火狐狸出爐

Firefox 1.0PR版 總算出爐了。這個Mozilla下一代的免費瀏覽器,不但改掉以往Mozilla龐然大物導致執行速度遲鈍的毛病,還增加不少新點子。比方說Live Bookmarks的新功能,可以直接從瀏覽器將RSS feeds加入書籤當中。其實將RSS feed reader功能與瀏覽器結合的想法,蘋果電腦在年初便已宣佈會內建在其下一代的瀏覽器Safari裡;只是新版Safari要到明年初才會推出,便讓 Firefox捷足先登了。
不過,我稍微玩了一下Live Bookmarks這個功能後,發現雖然大部分的RSS feeds都能很簡單地加進書籤中(包括你現在正在閱讀的這個blog),可是RSS feeds reader最重要的新訊息自動通知功能,Firefox似乎並不支援;少了這個功能,Live Bookmarks好像並不太live...
除 此以外,在網頁中搜尋特定文字列的功能也變得更便利,還可以將想要尋找的關鍵字用螢光底色標註起來(體會過 Linux作業系統的vi編輯程式的使用者, 應該會大為讚賞這個功能)。密碼管理員也新增可加密的Maser Password機能,提升了帳號的保密性。加上早已成為定番的Tabbed browsing機能等等,使用上的利便性,恐怕遠遠超過許久沒進行過更新的Internet Explorer了。

20040914

Gmail + RSS feed reader = ultimate mailing service (probably)

我的大學同窗好友W好心地邀請我加入Google炙手可熱的Gmail服務。Gmail免費的1G信箱容量,不曉得讓多少網友垂涎不已。不過除了信箱容量 大小之外,我其實更在意的是它的使用者介面:Webmail服務滿街氾濫的今日,我很難想像Gmail可以在使用者介面上變出什麼新花樣。
我 錯 了。由於Gmail對「電子郵件」提出截然不同以往的定義,使用者介面也相對產生新的改進。比方說,Gmail捨棄了「自設子郵件夾」的功能,而用 「Labels」 和「Starred」的概念來取代。「垃圾桶」雖然健在,不過「刪除郵件」的選項被藏到較不顯眼的功能表裡──畢竟1G的巨大容量,讓刪除郵件本身變得沒 什麼意義。電子郵件軟體常見的「Thread」功能, 在Gmail裡則用「Conversation」的概念取代,同時結合CSS與JavaScript語法讓使用者易於追溯舊郵件。
除了這些概念上的改變 外,技術面的改變則包括了一樣活用CSS與JavaScript語法,讓頁面切換的時間大幅縮短;自動補完寄件人電郵地址...等等。對於習慣傳統電子郵件服務的使用者來說,也許需要 一段時間來適應新介面;不過適應以後,大概不會想再走回頭路。
Gmail 唯一讓人感到遺憾的地方,應該就是不支援以電子郵件軟體收發信的功能吧。W的批評一針見血:Gmail之所以能免費提供超大容量空間,就是要靠在信件旁邊 插入與信件內容相關之文字廣告的機能,來向企業主兜售;如果使用者可以不透過瀏覽器,直接用電郵軟體收發信的話,Google便無從在郵件裡插入廣告,商 業邏輯也就不成立了。
不過W的批評,反倒刺激我產生新的想法:為什麼我會希望透過電郵軟體收發信件?就我個人而言,我有兩個需求:首先我偏好 IMAP而非POP3的郵件服務, 如此一來不管我從任何一台電腦連線,都能確保看到完全一樣的信箱。第二個需求則更為基本:我希望收到新郵件的時候,有電郵軟體會立刻通知我──就好比 MSN Hotmail的信箱裡收到新郵件時,Windows右下方會迸出一個訊息方塊告知你這樣的功能。
針對第一個需求,Gmail目前僅提供Webmail介面而不提供POP3連線的功能,反倒巧妙地達成了類似IMAP信箱的效果。那麼第二個需求呢?Webmail的介面除非透過像是Yahoo! Toolbar之類的小軟體才能達成。事實上,Google也有Google Toolbar的類似小軟體;日後Google如果將Gmail的新郵件通知功能內建到Toolbar的話,應該是不難想像的事。
然而我的想法是:何不透過RSS feed reader來傳遞新郵件通知呢?隨著個人blog和提供RSS feeds的新聞網站日漸眾多,RSS feed reader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大;類似FeedReader之類的軟體,都會提供新訊息立即通知的機能。仔細想想,這就跟電郵軟體的新郵件通知功能沒有兩樣。可能比電郵軟體更強的地方,則是RSS feed reader會直接顯示訊息的標題;使用者只要點一下標題,就能直接開啟瀏覽器閱讀該則訊息。
如 果Google將Gmail的新郵件訊息,透過RSS feed的格式傳給使用者的RSS feed reader的話,使用者便能即時收到新郵件的通知;並且當使用者點下標題想要閱讀訊息時,RSS feed reader便會開啟瀏覽器連回Gmail網頁。如此一來,Google也能兼顧其在信件網頁顯示相關廣告的商業邏輯。Google本身擁有Blogger的技術資源,要將RSS feed(精確一點地說,應該叫做ATOM;這是Blogger自身提倡的訊息配送協定)結合到Gmail裡面想必不會是難事。
我的預感是:如果Gmail與RSS feed reader搭配起來,大概會是史上空前無敵的最強電子郵件服務。希望Google的開發人員能看見我的這篇文章──這麼說來,我應該用英文寫這篇文章才是(>_<)。

20040912

秋の伊右衛門

Suntory的綠茶「伊右衛門」秋季廣告上檔了。我一直在期待這次宮沢りえ會把茶捧給誰喝。謎底揭曉,是本木雅弘所飾演的伊右衛門的師匠。
「伊 右衛門」是Suntory今年大賣的寶特瓶綠茶飲料。想來我也是他們銷售量長紅的功臣之一;自從他們在今年三月推出「伊右衛門」之後,我幾乎只喝伊右 衛門的綠茶。因為銷售量遠超過Suntory當初預期,供不應求,推出一個多月後不得不暫停銷售。停賣期間我還特地把伊右衛門的寶特瓶留下來,裡面裝別家 牌子的綠茶,隨身帶著喝,享受一下別人沒有只有我有的小小虛榮心。
我之所以一眼就愛上它的原因,在於它的寶特瓶包裝。Suntory別出心裁,將 瓶身的曲線往內側微凹進去,搭配塑膠外膜的設色,遠遠一看彷彿一節純淨碧綠 的竹筒。尤其將瓶身握在手中時,握感很明顯與一般寶特瓶不同──因為瓶身內凹,消費者可以很實在地握住寶特瓶,同時「纖細」的訴求自然而然地透過手掌傳遞 給消費者。
除此之外,「伊右衛門」也是一個訴求精準的行銷範例。Suntory之前的綠茶品牌叫做「和茶」,從名稱一看就知道想以「日式和風」作 為訴求;事實上, 「和茶」去年的廣告也做得不錯,成功營造一種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新‧和風」氛圍。只是也許菜菜子的魅力太強了,始終無法拉下KIRIN的「生茶」。
「伊 右衛門」的訴求則很簡單:它要賣給消費者「美好的老京都」。所以Suntory與京都的老字號茶商「福寿園」合作,採用他們初代老闆的名字「伊右衛 門」當做品牌;泡茶用的水則來自京都山崎;廣告裡的宮沢りえ,則操著柔柔軟軟的京都腔,背後流盪著久石譲的音樂和簡約明淨的日本庭園。所有這些策略都精準 地與產品結合,造就一個暢銷商品的誕生。
對於出身大阪的Suntory來說,販賣京都也許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從這個層面來看,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伊右衛門」在関東地方賣得比関西地方來得好(日本経済新聞調査)。因為這是一個用147円就可以享受的京都感覺──容我更正,在百圓商店的話105円就買得到。

20040909

夸父

不知道為什麼,我在JR可児線的列車上,忽然想起了關於夸父追日的傳說。也許是因為那時已近夕陽時分,鮮橘色的落日所放射的光芒,剎那間提醒我:已經很久沒有這般專心地凝視太陽了。
我 努力回想,究竟夸父追日傳說的內容是什麼。我童年時關於民間傳說的記憶,有很大的一部份歸屬於漢聲出版社的「中國神話故事」。我隱約記得書中那幀夸父的 畫像:就在他用盡最後一份氣力追逐日光不成之後,他匍匐倒地,雙眼圓睜,眼見著自己的骨骼化作山嶺,血脈化為河川,肌肉化成土壤,毛髮化為植被。丟在一旁 的木棒,也蜿蜒繁生出朵朵桃花。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於這種將自然比擬為人體的譬喻十分著迷。我開始幻想:當代人類馴服自然開發城市的過程,其實就 是某種夸父軀殼的再現。一座座的都市正是 人體的每一個器官,隨著腦、心臟、胃腸等器官所負責機能的不同,自然也顯現了中樞城市與邊緣城市之間的格差。城市裡的一棟棟鋼筋水泥建築物,彷彿是骨骼與 膜層;那麼穿梭其中的血管,不正是繁複綿密的電力網格和交通脈絡嗎?至於對於網際網路的比喻,我實在找不出比錯綜複雜又瞬間千里的神經系統更貼切的名詞 了。在太古時代,夸父化為自然;現在,我們把自然化成夸父。
然而追根究底不過是無聊想像。想必太陽也會像揶揄夸父般地嘲笑我吧。落日的光芒漸漸隱去,可児線的氣動式列車也慢慢踱出美濃地方的山野。我準備在多治見轉乘中央本線的通勤列車返回名古屋,結束2004年夏日的青春18きっぷ之旅。

20040902

日本的「就活」

今天參加了日本経済新聞社舉辦的「就職準備講座」。日本大學生們開始找工作的時期,真是早得令外國人難以想像。今天到場的學生們,清一色都是大學三年生或 是碩士一年生。由於日本與台灣的開學時期並不一樣,換算成台灣時間的話,相當於三年級的寒假期間學生們就開始陸續蒐集求人情報;進入下學期時,便一邊上課 一邊投履歷找面試。三年級結束的暑假前找到工作的例子是十分尋常的事。據說以前的日本學生其實和台灣學生一樣,大約都在四年級快結束或是畢業後才開始找工 作;為了比別人領先一歩取得工作,於是把「就活」(就職活動的簡稱)越拉越前面的傾向,就跟日本的雜誌在九月時發行十一月號的習慣一樣,已經是日本人的根 性也說不定。
不過老實說,今天的講座還算實用。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如何化面試妝」的部份;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看完女生上妝的全部過程。面試妝首重素樸清潔,化妝步驟應該屬於比較簡單的;只是整個過程仍充滿許多道具和手續,其瑣碎繁複的程度真讓我慶幸自己還好不是個女生。
總而言之,我打算和其他日本學生一樣,十月開始進入就活時期。

銀牌變金牌

這一篇blog是針對上一篇的更新。本來是銀牌的室伏広治選手,因為金牌得主匈牙利籍的Adrian Zsolt ANNUS選手拒絕接受藥檢,視同金牌無效;室伏選手因此由銀鍍金。從新聞中看見室伏選手歩出機場時颯爽的笑容,真是令人替他高 興。不過ANNUS選手聲稱他有權擁有金牌,拒絕歸還;看來這枚金牌要到室伏選手的手中,還需要一段時日。
室伏選手、改めて金メタル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